赣医人的故事(八十)

发布时间:2020-03-09作者:赣南医学院校友会文章来源:赣南医学院校友办 浏览次数:

昨日预防学子,今日战疫勇士

当我们在黑夜中渴盼黎明时,自有人忘记小我成就大势的奋力前行。他们把危险留给自己,把安全让给他人;把忙碌留给自己,把安心让给他人;把思念留给自己,把团圆让给他人,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——“疾控人”。

有一种浪漫,叫相互陪伴,

有一种默契,叫并肩作战,

有一种牵挂,叫互道平安。

面对疫情,仙居疾控迅速吹响集结号。这其中就有一对特殊的“情侣档”,他们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,不约而同选择了“逆行”,诠释着爱情最美好的样子。

(深夜,陈状在去往流调的路上)

他叫陈状,她叫童王欣。他们同为“96后”,他2015年入党,她2017年入党。大学时,他是班召,她是团召,他被她的明朗、聪慧所吸引,她被他的担当、体贴所打动,就这样,班召和团召在一起了。2019年毕业后他们共同进入仙居县疾控中心工作,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同为流调组成员,参与可疑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。

年前,有关新冠肺炎的培训会、动员会一场接一场,但那时仍然感觉疫情离自己还很遥远。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,短短几天,疫情形势就变得相当严峻,全省启动一级响应,那时候陈状知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真正开始了。面对疫情,单位迅速响应,成立了消杀、流调、宣教、后勤等多个小组。陈状被分到了流调小组。

陈状现在依然清晰的记得1月20日去医院现场调查第一例发热病人的情景。出发前以及前往隔离病房的途中,紧张、激动、担心......各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。“年轻人终究是年轻人哈”,同行的倪主任打趣的说道。进入隔离病房前需要更换防护服,平时听话的防护服此时变得如此“调皮”,脑中一遍又一遍的回忆着穿衣流程,生怕哪步遗漏。进入病房,调查仅仅做了十几分钟陈状便开始汗流浃背。隔离衣内外仿佛两个世界,明明是冬天,但是陈状在里面却焦热难耐。只有经历过才能说感同身受,所以在往后的时间看到其他的战友长时间穿着防护服,不能吃饭、上厕所,总会感觉鼻头一酸。

(陈状准备进入隔离病房对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)

1月24日,县里出现第一例确诊病例,后来随着春节外地返乡大潮的到来,每天到医院的发热病人也逐渐增多,我们的流调工作也变得频繁。后面的流调陈状没有了第一次的复杂情绪,而是多了一丝从容冷静。

疫情的到来,陈状很清楚的发现单位的前辈们总会照顾我们几个“新人”。需要自驾前往碰到山路难开的,他们来;碰到难搞的病人问不出流病史的,他们来;年初一没地方吃饭,还是他们来解决,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。陈状知道,他们在“享受”这这份特殊照顾的同时,也要努力学习他人的工作经验,日后也好成为他人的“庇荫树”。

年轻,不是我们逃避的理由;相反,正是年轻给了我们动力和勇气。我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,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防疫战。

童王欣是江西上饶人,1月23日,正是除夕夜,而童王欣作为一个外省人,来浙江工作半年多,回家的时间屈指可数,本想趁着春节在家多陪陪家人,却不曾想到新冠肺炎暴发了。浙江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,而童王欣作为一名卫生系统人员,一名党员,怎能此时在家享乐,遂放弃假期,返回单位,加入了流调组,日夜坚守在防控疫情第一线。

第一次流调是在1月25日晚,培训过多次的防护服穿脱和流调注意事项在此时得到了实践,深知实战和演练不一,演练时有哪一点未做好,还可以重来,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,而实战,不会有重来的机会,哪点没注意,没防护好,就有可能被感染。N95口罩、帽子、防护服等一件件防护装备上身,从清洁区走到污染区,仅十几分钟的时间,眼镜和面屏上就开始出现雾气,流调时需要一直与患者交谈,一小时,面屏上全是雾气,三小时,开始出现呼吸不畅,必须大口大口的吸气,才能维持自身氧气所需,直到脱下防护服,寒冬中大汗淋漓,N95口罩的印记刻在脸上,迟迟不能消退,才能体会在武汉医务人员穿8小时防护服是多么不容易。

(第一次穿好防护服,流调前童王欣给自己拍照)

在这场无硝烟的战疫中,我们要做的,是竭尽所能掌握患者的活动轨迹,找出密切接触者,加以控制,从而减少其他人员感染的可能。养兵千日,用兵一时,在国家需要我的时刻,我选择迎难而上,冲锋在前,兑现一名共产党员的承诺。

(童王欣在病房收集病人临床信息)


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:校友会